一、围坊遗址
位于渔阳镇围坊村东的台地上,为距今5000年的人类活动遗址,涵盖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遗存。
围坊遗址发掘现场(1977年)
围坊三期出土的陶罐
第二期:发现灰坑3个,房基3座。出土陶器有鬲、甗、罐、盆、瓮、簋、甑、器盖、敛口钵、杯等;石器有斧、锛、凿、刀、矛、纺轮、器钮、石片、刮削器等,骨器有锥、匕、镞、针等;铜器有铜刀、铜耳环;兽骨数量较多,有牛、猪、鹿、麅、犬、鱼骨等。
第一期:出土遗物陶器有大口罐、小口罐、高领罐、侈口罐、豆、钵、壶、杯形器、陶环等,石器有石斧、石镞、刮削器。
1982年7月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将围坊遗址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别山汉墓群
位于别山镇二里店村西的高地上,东起二里店村,西至王杠庄,面积约1平方千米,为汉代墓群。
1956年3月,通县专署向河北省文管会报告称:“蓟县在农业增产运动中,发现古墓葬,出土陶、铜器若干件”。4月,河北省文管会派员调查,发现别山汉墓群,尚存30余座封土堆,高约6米,直径约20米,当地群众称之为“七十二台子”、“广粮坨”或“积骨墩”。
1976年9月,洛阳博物馆探工探查别山汉墓群的位置和现状。
1979年10月至11月,试掘3座汉墓,墓室皆长达15米以上,分前、中、后三室和左、右耳室。其中1座墓的后室,内砌石室,外套砖室,顶部修成长方形藻井,浮雕莲花,墓门和门楣皆石制。墓内随葬石榻、石供桌,出土铜、玉、银、鎏金、琥珀、陶等45件。
别山汉代三室砖石墓透视图
1982年至1983年,发掘1座封土堆,清理3座砖室墓,结构基本相同,由前、中、后室和左、右耳室组成,全长约30米,宽15米。出土铜镜、铜剑、错金铁刀、2套铜车马器、“七窍”殓玉、五铢钱和壶、盂、盘、猪、狗等陶器。
1988年3月、1990年4月至6月,为配合大秦铁路二期和蓟县电厂建设工程,进行两次发掘,清理土坑墓和砖室墓共22座。其中,土坑墓2座,皆单棺,仅存残余棺板灰,为仰身直肢葬式。砖室墓20座,分单室墓和多室墓。单室墓为长方形,一般长4~6、宽2~4米;多单人葬,头北脚南。多室墓又分大型墓和小型墓。大型多室墓长14米、宽10米左右,前室为正方形,后室为长方形。小型多室墓长7米、宽3米左右,由主室和耳室组成。出土罐、盆、盘、碗、盒、耳杯、案、勺、奁、灯、鐎斗、灶、井、鸡、鸭、猪等陶器及五铢钱、铜发笄、发叉、琉璃耳珰、银圈等。
1956年9月7日,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将别山古墓群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将别山汉墓群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别山汉墓群保护标志
别山汉墓群出土的玉蝉
别山汉墓群出土的铜锉金香薰炉
三、邦均汉墓群
位于邦均镇后街村北,东起钥匙庄,西至沙河,南起邦均大街,北至郭家坟,面积约1平方千米,含汉、辽时期墓葬。
新中国成立初期,修路挖沟时,曾发现大量绳纹砖。1956年,在郭家坟一带,仍存有高大的封土冢。1956年3月,农民在这一带打井时发现古墓40多座,连同过去发现的古墓共有70余座。墓室多长方形,单室多,复室少,拱形或穹窿式顶。出土有灶、奁、耳杯、壶、鼎、勺、井、盘、俑、猪、熊等陶器及五铢钱。随即,通县专署向河北省文管会报告,4月,省文管会派员调查,确定为汉代墓群。
1973年4月22日,发掘小型砖室墓29座。多数为单室,墓室长3.5~4米、宽1.2~1.5米,拱券顶,南端有斜坡墓道。少数为前后双室,全长约10米。随葬有壶、奁、罐、盒、灶、盘等泥质灰陶器。
1989年,为配合大秦铁路工程,发掘汉墓10座、辽墓1座,面积约1000平方米。单室墓9座,墓室呈长方形,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构成。主要随葬品集中在墓室南端或墓门处,包括瓮、罐、盆、勺、盘、案、奁、匜、耳杯、鼎、炉、仓、灯、井、鸡、猪、狗、羊、猪圈等陶器。双室墓1座,保存较完整,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随葬品集中在前室西部,随葬品与单室墓相似。辽墓为砖砌圆形墓室,直径2米。东西向,顶部被毁,由墓门、墓道、墓室构成。室内砌长方形棺床。随葬品置于墓门处和棺床南侧,包括3件灰陶罐和1件白釉瓷碗。共出土随葬品164件。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地表可见零星绳纹砖。墓群南端断崖处有裸露墓葬。
1956年9月7日,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将邦均古墓群公布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将邦均汉墓群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邦均汉墓群发掘现场
邦均汉墓群发掘现场
四、定光佛舍利塔
位于盘山挂月峰上,唐延和年间(712)智源禅师建,辽太康年间惠源、明成化年间本源、明嘉靖年间圆成,明万历年间和清乾隆八年(1743)均有维修。1985年,天津市文化局拨款10万元,对塔进行维修。
塔通高13.3米,平面八角形,三层亭阁式实心塔。由塔基、塔身、相轮和塔刹构成。塔基汉白玉雕砌而成,须弥座每面各浮雕莲花;塔身砖砌,每面浮雕佛像3尊,转角立圆柱,砖雕仿木结构窗棂。塔身上起叠涩檐,檐下施斗栱,刹顶立宝珠。
塔座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宣统二年(1910)、宣统三年(1911)等题记。
塔前立明万历三十一年(1593)《重修盘山舍利塔云罩寺碑记》、清乾隆八年(1743)张照《重修盘山云罩寺舍利塔碑记》和《嘉庆御制诗碑》碑3通。塔四周山崖上有乾隆御制诗和其他石刻多处。
1973年2月13日,蓟县革命委员会将定光佛舍利塔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将定光佛舍利塔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定光佛舍利塔
五、天成寺舍利塔
位于盘山天成寺大雄宝殿西侧,又名古佛舍利塔,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始建于唐代;辽天庆年间(1111~1120)重修;明崇祯四年(1631)重修;1980年,天津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处拨款3.7万元维修。
古佛舍利塔为八角密檐十三级砖塔,通高22.67米。建在石砌台基之上。台基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台基上砌八角束腰须弥座、仿木砖雕斗栱、平座栏杆,须弥座上砌出仰莲三层,承托塔身。塔身八面均有仿木雕刻,正南设门,东、西、北皆为砖雕假门。上接十三层密檐、宝顶、塔刹。
塔前有《天成寺重修佛殿》和《天城兰若重修舍利宝塔记》碑2通。塔前有千年古柏1株。
1962年5月,河北省天津市人民委员会将天成寺舍利塔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7月 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将天成寺舍利塔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天成寺舍利塔
六、邦均西周遗址及墓葬群
位于邦均镇东南约0.1千米的京哈公路和邦喜公路交汇处,俗称刘家坟,面积约5万平方米,涵盖西周、战国时期遗存。1986年两次发掘,共开挖探方68个,发掘面积3700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发现灰坑21个,半地穴式房址2座,圆形水井1口,墓葬52座,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玉器等。
1986年8月26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将邦均西周遗址及墓葬群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邦均西周遗址发掘现场(1986年)
邦均西周墓葬群发掘现场(1987年)
南北向墓葬45座,大多数为单棺,有2座为1棺1椁。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头北脚南。其中9座墓葬出土随葬品,有铜带钩、铜环、料珠、铜泡和素面泥质灰陶三足器。东西向墓葬7座,皆为单棺,葬式俯身直肢和仰身直肢。其中1座墓出土铜簋、铜鼎各1件,绿松石珠4颗。墓主人口中含有白石片10块。1986年8月26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将邦均西周遗址及墓葬群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七、福山塔
位于五百户镇段庄子村东南福山上,目前是天津市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辽代楼阁式仿木砖塔,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民国三年(1914)重修,1976年,遭地震震损,1994年,国家文物局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对福山塔进行抢救性维修。
1976年唐山地震后的福山塔
修复后的福山塔
塔前有市级文物保护标志和《福山塔重修碑记》碑1通。1973年2月13日,蓟县革命委员会将福山塔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8月2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将福山塔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八、渔阳鼓楼
位于蓟县古城中心,占地面积450平方米。鼓楼由城台、楼阁两部分组成。城台为砖筑,东西长23.41米、南北宽14.86米、高6.1米,正中辟拱形门洞,沟通南北,北侧有登城楼梯,台顶四周砌雉堞。楼阁建于城台之上,面阔三间,东西11.35米、南北7.6米;四周回廊用七檩,顶作歇山,屋面布筒瓦,正脊饰吻兽。
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原为钟、鼓二楼;明天顺三年(1459),守备指挥刘辅并为一楼;明正德元年(1506)至二年,州牧冯琨重建,翰林学士张元祯作《重修蓟州钟鼓楼记》;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重修,改钟鼓楼为鼓楼;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军入蓟,鼓楼被毁,清顺治年间州牧黄家栋重建;清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被震毁,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知州张朝琮重建,并题“古渔阳”匾悬于楼前檐下,“畿东锁钥”匾悬于楼后檐下;清乾隆十一年(1746),鼓楼烧毁,仅存城台,清道光十五年(1836),知州华浚重建,即现存鼓楼,南北上方仍悬“古渔阳”“畿东锁钥”二匾。1983年,天津市文化局维修鼓楼。1986年,重新包砖,并在楼门洞西北侧增建一登楼的砖砌楼梯。
鼓楼包砖(1986年)
鼓楼城台上现存有清道光十六年《重修鼓楼碑记》石碑1通。2007年,在楼阁内悬挂“鼓楼广场记事大钟”1口 。1973年2月13日,蓟县革命委员会将渔阳鼓楼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8月2日,天津人民政府将渔阳鼓楼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Copyright © 天津市蓟州区独乐寺景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津ICP备19011163号-1 津ICP备19011163号-3 技术支持:中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