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崔店子墓葬群
位于渔阳镇崔店子村,东起宾昌河,西至蓟州古城东城墙遗址,南起文昌街,北至北外环路,面积约18万平方米,含战国、汉、明、清时期墓葬。
1977年,发现汉墓并出土陶壶、五铢钱等。
2003年8至10月,配合富裕家园小区工程,发掘战国、汉、明、清时期墓葬近百座,出土铜、玛瑙、玻璃、陶、金、银等质地的遗物200余件,钱币500余枚。战国时期的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墓,形制较小。其中2座战国墓形制独特,随葬的陶壶、陶鼎安放在距墓底0.9米高的小壁龛内,这种墓葬形制在天津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汉代墓葬均为土坑竖穴,规模较小,出土随葬品较少。大部墓葬随葬品安放在头部棺外,有2座随葬品安放在足部棺外。
1992年5月16日,蓟县人民政府将崔店子汉墓群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西关墓葬群
位于渔阳镇西关村西南,东起津围公路,西至津蓟铁路,南起人民西大街,北至武定西街,面积约25万平方米,含战国、汉、辽、明、清时期墓葬。
1973年,配合津蓟铁路建设,清理汉代砖室墓多座,均为绳纹砖砌筑,券顶,多数单室,少数有侧室。出土有罐、盆、盘、仓、奁、灯、灶等泥质灰陶器和五铢钱等。
1988年6月,配合部队基建工程,发掘墓葬5座。战国墓葬1座,土坑竖穴,长2米、宽1.3米、深 0.4米。墓内骨架已朽。出土鼎、豆、壶、盘、匜、罐等陶器。汉代墓葬2座,砖砌,单室和多室墓各1座,两墓均被扰乱。单室墓中仅见五铢钱,多室墓由前、后和耳室构成,随葬品有壶、盘、俑和猪、狗等陶器。辽代墓葬2座,均为单室墓,辽代常见的长方形沟纹砖砌筑。未见随葬品。
2001年4月至6月,配合吉华里小区建设,发掘墓葬63座、古窑址4座、灰坑4个。出土陶、瓷、玉、鎏金、银、铜、铁、铅、漆器等不同质料、不同时期文物近千件。其中,战国兽首直刃青铜短剑与中原系青铜礼器同出1墓,为天津地区战国时期考古首次发现。
2006年10月至11月,配合蓟县人民医院西院建设,发掘墓葬8座。汉墓6座,均为南北向多室砖墓,长7~12米、宽3米,墓底距地表2米,由斜坡墓道、前室、后室和耳室等组成。出土壶、罐、瓮、案、盘、耳杯、奁、灶、灯、井等陶器及半两钱、五铢钱、铜带钩、龙首形铜饰件、银指环、骨饰件、滑石器、铁器等。明清墓葬2座,均为南北向竖穴土坑墓,其中1座夫妻合葬墓,清理出骨架两副,出土有铁锅、铜簪及北宋和金代钱币。
1973年2月13日,蓟县革命委员会将西关汉墓群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5月16日,蓟县人民政府将西关汉墓群重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关墓葬群发掘现场(人民医院西院2006年)
三、七里峰墓葬群
位于渔阳镇七里峰村南,面积约78万平方米,为汉代墓群。
1971年、1991年两次发掘,清理墓葬2座。单室土坑墓1座,出土泥制灰陶罐、奁、彩绘陶壶和铜镜等。砖室墓1座,有前、中、后3室和4个侧室,出土铜镜和罐、壶、奁、灶等陶器。
1992年5月16日,蓟县人民政府将七里峰汉墓群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里峰墓葬群现状
四、天仙宫
位于白塔寺院内东侧,建筑面积86平方米。原位于武定西街路北,始建于明代,原有山门、土地祠、老君堂、娘娘殿及配房、厅房、厨房等150多间,占地10余亩。
1993年2月,将仅存的天仙宫正殿迁建至白塔寺院内。正殿面阔三间,前出廊用六檩,前檐柱为八棱石柱,顶作硬山,屋面布筒瓦。内塑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和送子娘娘、催生娘娘、天花娘娘、眼光娘娘塑像。
1973年2月13日,蓟县革命委员会将天仙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5月16日,蓟县人民政府将天仙宫重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迁建后的天仙宫
五、黑石崖和尚塔
位于五百户镇黑石崖村南震虎峪,面积16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塔为砖砌,高约6米,八角形亭阁式塔身上为二层砖雕檐,再上为覆钵,顶立葫芦形石雕塔刹,刹座为砖雕仰莲。塔身北侧有“阿弥陀佛”横额,另有竖写“弘治十二年五月吉时,万历元年□□□四日子时”等字样,落款为“万历二年五月”。1992年5月16日,蓟县人民政府将黑石崖和尚塔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石崖和尚塔(2009年)
六、果香峪石桥
位于穿芳峪镇果香峪村,共有两座,又称北神路桥和西神路桥。北神路桥,位于果香峪村北,为清恒恪亲王弘晊园寝的神路桥。为单孔石拱桥,两侧原有栏板,已不存。桥身、桥面保存完好,长18.5米、宽5.83米。拱高6米,拱券长9.7米,两侧券脸石上有高浮雕趴蝮。西神路桥,位于果香峪村西南,为清恒敬郡王永皓园寝的神路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桥长9.3米、宽6.5米。拱高5米,拱券长4.3米,两侧券脸石上有高浮雕趴蝮,桥下散落部分栏板。1992年5月16日,蓟县人民政府将果香峪石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果香峪清恒敬郡王永晧园寝神路桥(1986年)
七、岐山澜水洞遗址
位于下营镇下营村南1千米,泃河东岸。占地面积750平方米。明末理教的创始人羊宰在岐山澜水洞修行讲道,故又名羊祖洞。康熙年间,开始在岐山澜水洞修建洞府,在洞口建门楣式两层木阁楼和东西厢房。1942年,岐山山顶的菩萨庙被侵华日军拆毁,修成炮楼。20世纪90年代,下营镇筹资重建,洞口边复建仿古式二层楼房,内设佛堂。北侧修建登山石阶路,路途中建有凉亭。1992年5月16日,蓟县人民政府将岐山澜水洞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岐山澜水洞(1932年)
岐山澜水洞全貌(2010年)
八、盘谷寺遗址
位于盘山万松寺东,上甘涧,又名青沟禅院,面积1.5万平方米。清康熙十年(1671)智朴始建。康熙四十三年(1704),赐额“盘谷寺”。清乾隆十年(1745),赐匾“敕修盘谷寺”,大殿题匾“定力周圆”,题楹联“一声清磬动耶静,万叠浮云假也真”和“虚窗不碍疏还密,诘径何妨静以深”。乾隆年间建有座落。20世纪40年代,毁于兵火。现地表散落砖石构件,尚存建筑基址,石台阶,“玉乳泉”石刻,“敕修盘谷寺”石匾,佛龛,坝台6级,柱础4个,石碾1盘,古井1口,摩崖石刻13处,康熙皇帝《赐智朴和尚》《乾隆皇帝御制诗碑》和宋荦《青沟禅院碑记》碑3通。1992年5月16日,蓟县人民政府将盘谷寺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盘谷寺石阶
九、城隍庙、火神庙
位于渔阳镇西北隅村。明嘉靖二年(1523)兵备熊相重修,明崇祯八年(1635)丁培、刘冕重修,乾隆十五年(1750)州牧夸喀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城隍庙尚存石牌坊、前殿、大殿、东西配殿、耳房和后殿,火神庙尚存正殿三间。2001年,建渔阳中学时拆除城隍庙、火神庙。拆除后的建筑材料及《城隍庙恭进冠服袍带圣会记》《城隍之庙恭进冠冕袍带记》《重修城隍庙石坊碑》和《重修蓟县城隍庙碑记》《修城隍庙大殿碑记》碑现存蓟县文物保管所。现遗址建有渔阳中学、文安街派出所。1973年2月13日,蓟县革命委员会将城隍庙、火神庙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5月16日,蓟县人民政府将城隍庙、火神庙重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壁画(2001年)
十、清代民居
位于县城独乐寺院内西南角,原坐落于今蓟县中医院内,占地面积约1470平方米,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正房、厢房、耳房等组成三进院落,共41间。1998年,因蓟县中医院扩建拆除,2001年3月20日,迁至独乐寺西院重建。占地面积约71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7平方米。迁移后的清代民居使用原建筑构件,恢复了一个包括垂花门、正房九间和东西厢房各三间的院落,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皆小式木构。垂花门为院落的正门,四根圆柱,顶作悬山,前殿后卷,上覆筒瓦。正房、东西厢房均硬山筒瓦,前出廊用六檩。1973年2月13日,蓟县革命委员会将清代民居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5月16日,蓟县人民政府将清代民居重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民居(1997年)
迁建的清代民居垂花门
Copyright © 天津市蓟州区独乐寺景区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津ICP备19011163号-1 津ICP备19011163号-3 技术支持:中万网络